大台北:多孔性城市 / GRAND TAIPEI: THE POROUS CITY

[wonderplugin_slider id="22"]

大台北:多孔性城市
歐洲都市學碩士研究學位論文
規劃設計 黃冠中
梁桂瑛、王學治
顧問
業主 金門縣金沙鄉公所
地點 金門縣金沙鎮
規劃規模 面積/8000 (m2)
規劃內容 綠色運具轉運站
再生能源示範區
觀光導覽設施
規劃期間 2010~2011
分類 規劃、後工業遺址、
軍事設施再利用、
低碳排社區、
綠色交通、再生能源、
水資源

這是一個「設計式研究/研究式設計」的規劃經驗;同時也是一個「策略式規劃」的過程。我們思考永續社區發展的三個主要面向:(交通)基礎建設、水資源和(再生)能源。藉由研究結果擬定規劃策略,並轉化為環境規劃的元素,落實為實質的環境品質。

我們的企圖是在本規劃案中,以一個社區的尺度作為自給自足的單元,並期望應用到整個金門島上。金門是一個相對於台灣為小尺度的島嶼,因此達成環境永續策略所需投資的建設規模相對的小,也就容易達成。島嶼本身又是一個在地理上、認同上都容易與外界切分的領域,因此也較易突顯出自給自足的意象。

低碳排環境潛力的研究分析,對金門全島的環境資源做出整理:
1)交通基礎建設:
金門的都市發展並非高度集中,因而提出多向性慢鄉交通網概念,提倡以電動車、自行車取代現有需耗油的交通工具。架構在既有路網上的節點式交通補給站設計,提供了較為機動、輕量的交通方式。

2)水資源:
金門雖四面環海,但因季節性降雨明顯,且島嶼地形儲水不易,使得水資源分配不均。我們提出分散式的儲水單元,紓解集中式儲水的壓力。

3)再生能源:
金門地區強勁風力和日照,提供了碧山社區使用替代性能源的機會。再利用的靶場有廣闊的空間提供太陽能板鋪設、周圍起伏的山丘則是風力發電的絕佳場所。規模較小所以較易達成,同時也示範了趨零碳排規劃需求和效益。更進一步地,再生能源發點不僅足以自給自足,甚是成為產業轉型的另一個選項。

低碳排社區不能僅是零星的展覽與示範,而要以實踐來作為驗證。我們以統計數據的研究調查作為基礎,提出幾乎是令人驚訝的預期效果,以達能夠說服地方政府,甚至是地方民眾接納這樣的提案。要夢想成真,其實並不難,但是得先相信它。

在後續的計畫中,我們希望回頭檢驗我們的提案實踐後的效果,並了解應該改進的細節。長期的則希望能應用在金門全島,以一個細胞單元的概念,成就一個低碳排的島嶼示範區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